Linux初期在中国的发展
本帖最后由 塞巴斯蒂安 于 2021-12-6 16:04 编辑Linux发展初期,中国各界对Linux这类开源软件是什么看法?回顾一下1999年发表在《互联网周刊》上的这篇题为《Linux:打开自由那扇窗》的旧文,也许对我们今天看待以RISC-V为代表的开源芯片未来发展多少会有些启发。
发表在1999年《互联网周刊》上的文章
一、
1991年Linux诞生,在国外便立刻吸引了一批初创公司——RedHat于1993年在美国成立,SUSE于1992年在德国成立。1994年,宫敏博士用软盘从芬兰将Linux源代码第一次带回了中国,也掀起了一波热潮。
1999年,Linux诞生快10年,国际上Linux发展得热火朝天。Intel全力支持Linux生态发展,在1998-2000年期间投资了6家Linux初创公司,包括Red Hat和SUSE,还成立了Open Technology Center参与Linux开发。
1999年,Linux在国内仍面临着诸多质疑:不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系统稳定性差,持续发展能力不明朗,只是半成品且缺少应用支持、商业模式不明确……
这些质疑并未阻挡Linux在中国发展的脚步。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张琪司长认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基于Linux)发展我国自主的操作系统,将成为我国软件产业新的战略转折点。”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一批国产Linux发行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红旗Linux、蓝点Linux、幸福Linux、Xteam Linux、TomLinux……
二、
遗憾的是这些国产Linux未能有一家成长为像Red Hat这样的企业。如今Red Hat已经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达到34亿美元、员工数超13000人的国际领先的开源操作系统公司。其实红旗Linux是非常有潜力,1999诞生,2001年就实现OEM协议超100万套,2004年便实现了盈利。然而,2005年1月“红旗之父”中科院软件所孙玉芳研究员英年早逝,给红旗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其他国产Linux为何未能发展起来?
个人观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未能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曾和一位硅谷开源软件企业CTO交流,他提到Linux为何只剩下Red Hat和SUSE这两家商业上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认证机制——SUSE/RedHat 通过与上下游企业交叉认证,包括联想、浪潮等硬件厂商,以及Oracle等各类应用厂商。
这些基于开源的发行版积累了上万个认证,形成了很高的准入门槛。例如Oracle数据库只对SUSE/RedHat的Linux发行版进行认证,这也意味着每个Oracle产品新版本,他们会在这两个Linux上进行评测(如下图),出现问题会主动修改。但Password是他们不会在Ubuntu上测试,这就会导致Oracle在Ubuntu上的稳定性不如SUSE和RedHat。
红旗Linux成立后不久便得到国际上下游企业的认证,例如2003年便得到了Intel的认证,红旗Linux能得到Intel超线程的技术支持。这种认证是企业商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意味着融入了国际主流生态。可惜红旗掌门人英年早逝,随后其发展脚步也断崖式慢了下来。而同期的国产Linux似乎并没有看到得到过类似的交叉认证。
得到Oracle认证的操作系统
三、
二十年前是发展Linux的黄金期,彼时的中国看到了机遇,然而因为多种原因,如当时的数字经济市场小、红旗Linux变故等,很遗憾最终未能成长出在一家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头部开源Linux企业。
如今可以说是RISC-V的发展黄金期,希望这次中国不要再错失良机,吸取Linux在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争取能孕育出若干家国际知名企业。
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