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宇智波鼬 于 2020-6-25 18:37 编辑
当我们还自认为东南亚是华人控制的后花园时,印度人已经在中东、非洲、欧洲、北美、中美、大洋洲四处开花落地结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印度人被欧美主流所接受的程度远非中国人能比。
Google的Sundar Pichai(CEO)是印度人,微软的Satya Nadella(CEO)是印度人,百事的Indra Nooyi(CEO)也是印度人、Adobe的ShantanuNarayen(CEO)还是印度人,诺基亚的、万事达卡、高知特、德意志银行、肯德基、思科这些公司的高管都是印度人。
早在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这么多印度高管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数十万的印度白领大军还在一步步往上爬。
在美国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裔只占到了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3、堪比中国90年代的基础设施,与发展潜力 去过印度旅游的人都知道,印度基础设施不佳,“脏乱差”一直是为人诟病甚至取笑的对象。尽管印度在人均GDP 这个维度上跟21 世纪初的中国差不多,但是在基础设施这个维度上仅相当于中国的90年代。
比如高速公路。印度的公路里程甚至要比中国更多,但是高速公路里程数仅有200 公里,和中国的9 万多公里相去甚远,甚至不如领土面积少得多的马来西亚和泰国,仅仅相当于中国90 年代初的水平。
中国已经发展到几乎村村通公路的的阶段,成长空间有限。而印度基础设施上的落后,则更像一个好消息:它说明印度在这方面的潜力。一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互联互通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想过去中国依靠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幅度,未来印度将可以轻松复制我们走过的路。
4、极佳的战略地理位置 印度的地缘环境非常优越——一桶油从中东走到印度,比走到中国要少走5/6的路程。
南亚地区在地形和气候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印度受其他陆上强国侵略的几率大大降低。
此外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地带。辽阔的国土、雄厚的国力都使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战略优势异常明显,地区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可动摇,并且这种优势因有地理环境的保护而不易受到外来势力的挑战。一支独秀的地区环境使印度得以顺利地以南亚为依托,从地区大国的基点出发开始自己的世界大国的征程。
不同于被岛链死死围住的中国,从海权论的角度来看,印度具有自身特殊的战略优势。印度洋作为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桥梁,扼守着东西方交通要冲,是当今最繁忙、最重要的海上贸易线路之一,其中印度洋上的石油贸易航线对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有着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印度只要有不算太弱的海军,就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影响。位于印度洋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印度发展海权,走海上强国之路提供了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虽然面积广阔,但却被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三大洲所包围,有三条主要海上通道使它和别的水域相连,即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和苏伊士运河。这三条险要的水道扼守了印度洋航运的咽喉,为印度加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增添了便利。
正如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所说:漫长的海岸线在给印度留下无限的希望。
5、莫迪更彻底的改革 在印度,有这么一位意图带领印度崛起,走出持续20多年滞涨经济的人物——莫迪——他的改革动作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比如:
1、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了类似中国广东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打造工业园,作为推动“印度制造”支持战略。
3、加大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充分发挥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不断改善的产业政策等优势,废除繁杂的投资手续、加强政策和税收体制的一致性和清晰度,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4、提升政府效率,打击腐败。整顿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严惩基层腐败,鼓励女性公务员上岗。
5、大打经济外交牌,助力国内政策。莫迪不论出访哪个国家,都致力于宣介“印度制造”、游说外国投资者、争取当地印侨支援印度建设,外交为经济服务成为最突出的主题。
这种改革,远比邓公当年更彻底——结合其人口、教育、科技等优势,印度的后发优势几乎无可阻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