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飞飞 于 2020-8-10 16:25 编辑
此外,每个扩展指令集处理器往往只是面对一个细分市场场景,而不会想做成通用场景处理器,因此碎片化并不是问题;
最后,如果某一细分场景逐渐变得流行,则RISC-V基金会会推动针对该场景的拓展指令集进行标准化。
应该说碎片化问题有可能是RISC-V未来面临的一个挑战,这个问题和前面的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如果生态建设地好则指令集分散化反而会成为RISC-V的优势。
最后,对于安全和设计验证方面的指责则显得有点牵强。
就安全方面来说,之前的Spectre和Meltdown漏洞中,Intel、AMD和ARM的大多数处理器都出现了问题,这是由于计算机架构(如乱序执行、TLB等)沿用已久的经典设计在出现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考虑到会有这类问题,相反使用较新架构的RISC-V处理器(例如Rocket系列)却在这次漏洞事件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安全性,因此网站责难说RISC-V处理器安全性存在问题反倒显得有一些讽刺意味。
对于设计验证,“改动指令集会需要大量设计验证,所以如果设计验证完整度不够的情况下自行修改指令集反而容易出错”这样的观点几乎就等同于是因噎废食,首先RISC-V基础和主流扩展指令集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芯片以及FPGA原型在跑,验证度已经很高,其次每一家负责任的公司都会仔细掂量修改指令集的难度,如果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自然会转而选择成熟的经大量验证的指令集版本,但是以“指令集修改需要大量验证,我不让你改还主要是为了你好”为理由剥夺大部分公司修改指令集的自由则无疑是荒唐的。
未来ARM和RISC-V的竞争将会何去何从?
目前ARM占据了以移动设备为代表的处理器IP的绝大部分市场,而RISC-V则是后起之秀。那么,未来会何去何从呢?
目前的ARM和RISC-V让我想起了上世纪末的Windows和Linux之争。当时的计算机主流设备是PC,而Windows则当仁不让是PC端的绝对主流操作系统,Linux则主要是小众极客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推移,计算设备的潮流逐渐转向了移动设备,到了今天又转到了云端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
我们看到之前的操作系统霸主Windows在移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领域都没有获得很多份额,这一方面是因为Windows本来就是为了PC设计,其核心代码比较复杂,不便于移植;另一方面其商业软件非开源的特性也让Windows的开发限定在了微软公司内部。
Linux则完全不同,其核心代码很轻,而且没有兼容性等历史包袱,因此移植起来比较容易,此外其开源的特性让社区中的爱好者程序员可以参与Linux开发,他们针对Linux本身的移植、改良和开发以及各种Linux平台上的程序形成了Linux生态中的重要部分。
对于爱好者来说,Linux开源项目的开发虽然没有金钱回报,但是这些开发经历被业界认可,可以成为简历上的重要一部分。
这样,Linux开源社区和爱好者互惠互利,形成了良性互动。
到了今天,Linux已经成为了云端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的主流操作系统之一,在移动端的主流操作系统Android也是基于Linux的内核开发。
ARM和RISC-V的未来竞争格局也可能类似。首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ARM的传统优势领域,即手机领域,RISC-V基本没有机会,因为手机经过十年迭代后不太会彻底改变处理器内核了,这也和目前Windows经过二十多年风雨仍然是PC市场操作系统龙头老大一样。
但是,在新兴的领域,RISC-V和ARM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RISC-V凭着指令集开源等特性很有可能可以击败ARM,或者至少能够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目前这样的新兴市场主要是物联网市场。
物联网市场有长尾化的特性,拥有众多细分市场,同时对于功耗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可以针对不同应用灵活修改指令集和芯片架构设计的RISC-V有优势,相比之下使用ARM往往只能做一个标准化设计,很难实现差异化。
此外,物联网市场对于成本较敏感,RISC-V免费授权的特点对于芯片厂商也很重要。在RISC-V基金会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通、联发科这样重点布局物联网的企业。
而在目前很火的AI芯片市场,ARM和RISC-V则尚看不出明显的优劣。
这是因为高性能AI芯片中无论是使用ARM还是RISC-V的核,主要都是作为控制器来使用,最主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计算单元往往是电路设计师自行设计而不会使用IP;
另一方面AI芯片的利润空间往往较大,因此RISC-V的免费的特点并没有带来特别大的优势。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