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预言,RISC-V或将是继Intel和Arm之后的第三大主流处理器体系。欢迎访问全球首家只专注于RISC-V单片机行业应用的中文网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孔明 于 2020-9-4 11:55 编辑
国产FPGA厂商“破局之路”
2018年,全球FPGA市场规模已达63亿美元,预计2025年可达到125亿美元。
然而,与广阔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FPGA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
从2018年全球市场来看,Xilinx占比为49%,Intel占比为32%,Lattice 与Microsemi分别占据了全球市场的6%。
而国产FPGA仅占据全球市场2%的份额,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通信行业。
在高集中度的市场中寻求突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也愈加凸显国产FPGA厂商“破局之路”的重要性。
中国FPGA发展从1990年学术界率先开始,产业界则从2012年左右才开始,包括上海安路、紫光同创、广东高云、西安智多晶、京微齐力等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在通信、工业、数据中心、消费电子等领域,在汽车电子领域还是空白。
2%的市场是怎么来的?上海安路科技副总经理黄志军指出,这是得益于2017年开始的国产化热潮,通信行业刚需加速了国产化整体进程,以低价替换的策略在消费电子的手机维修屏市场、工控的传统显示控制卡市场等领域取得一定份额。
“但是行业内一直以来的‘低价’竞争并不是良性可持续的,‘最优性价比’的口号往往是低价、廉价的美化用语,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仅靠低价替代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不管是消费电子,还是工控产品,都需要应对客户需求,提高性能,提供帮助客户实现创新的差异化产品才是我们的目标。”他强调。
在技术方面,不论是制造工艺、容量规模、硬件架构或是软件能力、产品阵容和应用市场,国产FPGA与国际主流都存在一定差距。
就拿业内最领先的赛灵思对比来看,在制造工艺方面,国产厂商目前达到28nm,但赛灵思已达7nm;
硬件架构方面,赛灵思已经推出ACAP异构NOC,而国产厂商仍然是传统FPGA阵列架构 单核CPU;
在软件能力方面,国内目前只有两家具有商用软件全流程技术、其他都需要外购逻辑综合工具,而赛灵思的vivado软件是工业界最高水平;
在产品丰富度方面,国产厂商基本都只有3个系列10余款芯片,而赛灵思已经发展到第10代,拥有30个系列、数百款芯片;
在应用领域,国产厂商仅进入通信设备、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的部分领域,而赛灵思已经实现大部分领域通用。
在高云研发副总裁王添平看来,国内FPGA厂商开发的产品集中在低密度或中密度领域,出货集中在中低密度,相互竞争激烈,但对国外产品有一定压力。
部分芯片性能接近或部分超出国外同类产品,单颗芯片出货累计百万、千万,在行业中仍然是屈指可数,量产良率、可靠性管控随着出货量上升得到了有效提升。
排名前几的厂商自主FPGA软件基本可用,但是人才方面,有经验的研发、市场人才缺乏,大多通过挖角或培养。
“器件规模相对偏小,需要先进工艺、循序渐进的经验积累;
硬件功耗性能、软件性能又一定差距,需要软硬件不断迭代提升;
量产管理、可靠性监控、风险管控等需要在批量出货中逐步提升;
现有产品综合优势不明显、价格战激烈;
软硬件研发、市场、质量管控人才缺乏且人才分散。”
王添平指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FPGA领域的优秀国际人才进入国产FPGA初创企业,强劲的国产替代需求以及国产芯片接受度大大提高,给国产FPGA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切入门槛较低的中低密度市场有利于国产厂商快速立足,而足够大的存量市场,利于初创企业产品的快速迭代和稳定发展,5G、AI、汽车电子等市场的崛起给国产厂商提供了潜在的爆发机会。
政策、资本市场的扶持和倾斜,以及芯片制造工艺、封测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国产FPGA抓住机遇窗口。”
他建议,鼓励公司创新、国际国内专利申请逐步形成竞争力,提升芯片核心模块、接口IP开发能力,加快应用IP开发。此外他还呼吁规范市场行为,公平竞争,改善恶性竞争,加大新人队伍培养以及公司兼并。
黄志军认为,国产FPGA想要取得成功,需要从突破质量瓶颈与技术瓶颈两方面入手,以“质量第一”为目标,当中国FPGA产业进入“质量取胜”的时代时,胜利也就来了。
“技术方面,工艺要逐步从28nm推进到16nm,并进一步朝国际水平7nm靠拢;
规模要逐步从500K发展到1M、2M逻辑单元,利用TSV技术做3D Chip的挑战;
架构方面,逐步实现CPU FPGA AI等多种架构的整合,以及Fine Gain计算架构等。”
他表示,“质量方面,国产FPGA需要提升可测性设计和可靠性设计、高于国际标准的测试、量产管理等方面,去突破国产的质量瓶颈。
总而言之,用技术 产品 管理,才能使中国FPGA产业进入‘质量取胜’的时代。”
存储芯片市场,战略格局以及“小而美”市场都要抓
如同钢铁、石油是工业时代的“粮食”一样,存储芯片是半导体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粮食”。
在这领域,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制造商总以绝对优势垄断了存储芯片市场。
东芯半导体助理总经理陈磊指出,DRAM、NAND、NOR占据了所有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的98%以上,存储芯片市场高度垄断,主要参与者是韩国和欧美企业。
“我国在存储芯片上的进口总额高达880亿美元,对外依赖度超过90%,DRAM、NAND自给率几乎为零。”
他表示,“目前国产厂商在存储市场上话语声并不大,但却有一定要有发展存储芯片的决心。”
发展国产存储器早早地就成为了国人的共识,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紫光集团与武汉、南京及成都合作展开的NAND与DRAM项目,兆易创新与合肥合作的DRAM项目,联电与福建省合作的DRAM项目三大存储项目。
存储芯片虽在半导体产业中属于基石般的存在,但其本身产业体系同样庞大。
DRAM内存这样的主流消费市场虽然庞大,但前行阻力与压力也极大,通过细分市场切入,实现研发、生产的积淀后再弯道超车成为不少国产存储芯片企业的选择,例如东芯半导体就将目标瞄准了中小容量存储芯片市场。
新一代万亿蓝海物联网设备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和传输,中小容量存储芯片将更合适物联网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球NAND闪存行业正处在2D到3D的过渡期,几大巨头都将重点放在了3D的比拼上,未来没有计划增加2D的产能,并有可能进一步降低2D的生产比重。也就是说,存储巨头将逐步放弃中小容量存储芯片市场。”
陈磊表示,“中小容量存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在120亿至200亿美元规模,其中低容量NAND约为60亿至100亿美元,NOR约30亿美元,低容量DRAM约70亿美元。
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将不断扩大对中小容量存储芯片的需求。行业格局的演变,为东芯这样专注中小容量存储芯片的半导体公司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